找到相关内容312篇,用时43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心识净化的进程及净心的妙用

    行者。一些罗汉执着于空寂,倾向于离尘避世,不喜与凡人交往,不乐于利济众生,以入灭尽定“灰身灭智“为归宿,受到大乘的批评,斥之为“”、“...书第九章第四节《南传佛教的修观法》中作简述。综述南传佛教修证之道的巨著《清净道论》以“清净”为题并分修学次第为七种清净,意味净化心是佛法整个修证之道的实质。北传佛教小乘道声...

    陈兵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02740052.html
  • 佛教的精神与特色(二)

    。佛教要人‘铁肩担道义’,不能做独善其身的‘’,所谓‘众生无边誓愿度’,‘我不入地狱,谁入地狱?’就是最好的说明。  佛教的戒律,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,而是活的鼓舞,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,... 各位同学,从佛学理论研究中,我们知道大乘佛法才是如来本意,我们实践的目标也要以大乘精神为依归,我们不要以做一个小乘的为满足,我们不但要独善其身,而且要兼善天下。拿出我们的毅力,贯彻我们的决心,...

    林世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24840233.html
  • 雪庐老人净土选集—序文

    若是疏忽此点,虽利根恐难成功。大家注意的,只是「信愿行」;须知这是路上之资粮,你出发之目标、路上之行动,究竟为甚么,不能昧于教理,毫无所谓。若说求生极乐,去享受大福,那是错用心;心错路错,恐怕这不是大乘之道;查考各经之训,及祖师开示,都说先发菩提心。  大乘佛法,不是,菩提心不是求自己享受。自行化他,是菩提心,度度他,是大乘法。这二者,原是一件事,不过一个存心,一个实行而已。如经中所说:...

    李炳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32340268.html
  • 炳公老师与我—兼述台中早期建社弘法的经过

    记者踌躇半晌,拿起镜子自己一照,真是「不知明镜里,何处得秋霜?」随着向各方辞谢。那知不得人的谅解,更来许多责备:甚么不培菩提树,那有菩提果?甚么只图清闲,是无悲心的!甚么众生是菩提树根,不发...:  「记者这支笔,在近二十年间,一提到手里,差不多就是些「三藐三菩提」。大胆的说,这样好像佛法百亿俱胝分中的一分小使者,也像佛法的小播音机。迁到台中,曾借觉群月刊生灭一次,又在觉生月刊生灭一次...

    朱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60340480.html
  • 佛教史地考论(二)

    饬人以水洗禅堂。真常之道,在平常日用间,于是乎呵斥神奇,如南阳忠责西天大耳三藏,谓「野狐精!他心通在什么处」,黄蘖呵蹑波僧云:「这,吾早知汝,当斫汝胫」。此若在流支、真谛门下,即何能如此。禅者以...佛灭以来多少年,即可得出明确的佛元。锡兰Sim!hala所传的『善见律』,有「阿育王拜为王;从此,佛涅盘已二百十八年」的传说,得到一般学者的信用。然在中国所译的,有□宾Kas/pira所传的「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62940515.html
  • 教制教典与教学(三)

    佛亦复如是,只为了个人净治身心,求解脱,证涅盘,是。如果发菩提心,修菩萨行,为人为众生,这就了不起。菩萨所以发大悲心,是见到众生太苦,佛法太衰,如此发心,如此修行,是自力的,强有力的发心,是最...有错谬的观念,妄造恶业,受苦也使他受苦。自己生死轮回,有情界皆受无量剧苦!学佛法是从净治身心,消除障缘做起,大则杀、盗、淫、妄绝不肯作,小则动静语默亦不放逸。如是,则贪、镇、疑等烦恼渐渐降伏,所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84240690.html
  • 印光大师的生平与思想(二)

    的坐着修清净行。他举例说:自从民国七年(一九一八)徐蔚如印《文钞》以来,他即终日为人忙。不知出家,若撑持道场,宏扬佛法,其事更多。即使作个,而所须的衣食,当得经营,三餐之饮食,也得自己料理,那有...与儒家思想相融之点:书云:唯圣罔念作狂,唯狂克念作圣。佛经云:世间有二健儿,一者不作罪,二者作已能悔。改过不吝,为儒者希圣之方。发露罪愆,乃佛子复本之要(注九)。  为人处事,不怕做错事,只怕错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21640920.html
  • 寻觅释尊的真意——吕澂先生关于佛学基本问题阐述试探

    佛教的过分关注个体的“生死果报”话头,将佛教蜕化为消极遁世、拘泥死板的教条的弊端。  历史上的佛教僧团确实曾经走向过禁欲一途。辨证地看,在印度社会中笃行不移的禁欲被转化成“”的修行实践,虽与...,企图由隐遁的方式摆脱纠缠,而此种消极办法又必然远离社会而变成自私、利。其结果虽不能说完全落空,但终非究竟解决。因为他们的出离世间竟是舍弃世间,本来要对人生有所改善,反而取消人生,所以说它是不彻底...

    金易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45141111.html
  • 从四圣谛四弘誓愿

    道应发三种心,即:般若心、大悲心、菩提心。  所谓发心,即依四弘誓愿,以菩提心为主,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。因为:  (一)众生无边誓愿度所谓「弘法是家务、利生为事业」,学佛的人,除非甘心做个小乘的...当初译者,心意不同,加出「如来无边誓愿事」,这又是有另一番的解释。  (八)日本天台宗所诵持者:「众生无边誓愿度,烦恼无尽誓愿断,法门无量誓愿知,无上菩提誓愿证。」日本的佛教传承中国的大乘经典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45941120.html
  • 太虚大师的与时俱进思想初探

    根本精神,实行去救世救人,建设人类的新道德;故菩萨是根据佛理实际上去改良社会的道德运动家。必如此,菩萨乃能将佛教实现到人间去。”[27]“利”只是一种年的行为...之心,则必先求足踏实地或置身舟中而后可,由超世而救世亦犹此义。虽然,超出世间者小乘之目的,救护世间者大乘究竟之方便也,不可不辨。”[25]佛教以救人救世为宗旨,超世间的佛教是来自于世间...

    黄夏年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01941528.html